旅游出行 [中国各省] [世界各国] [公交线路] [5A景区] [5A酒店]
举报 收藏
 旅游出行 >> 武汉大学卫星地图   

加载中,如果长时间无法显示,请点击这里重新加载

武汉大学卫星地图 (大学)

    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武汉大学的历史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综合性大学。1946年,学校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1948年,英国牛津大学致函国民政府教育部,确认武汉大学文理学士毕业生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者,享有“牛津之高级生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回眸过去,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玉汝于成。百多年来,武汉大学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孕育了光荣的革命传统,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形成“和而不同”的独特办学风格,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的优良校风。珞珈山上风云际会,响遏行云;巨星闪耀,光照寰宇。周恩来、董必武、陈潭秋、罗荣桓曾在这里指点江山;辜鸿铭、竺可桢、李四光、闻一多、郁达夫、叶圣陶、李达等曾在这里激扬文字。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大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1958 年,毛泽东主席亲临武大视察。 1993 年武汉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祝贺。 2003 年武汉大学 110 年校庆之际,丁肇中等来自世界各地的 400 多名人登陆珞珈讲坛,武汉大学再次向世人展示了学术殿堂的魅力。
     武汉大学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学校占地面积 5168 亩,建筑面积 249 万平方米。校园濒临东湖,环抱珞珈,满园苍翠,桃红樱白,鸟语花香。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堪称“近现代中国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一批早期建筑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近年来,武大学人又进一步精心治理校园,法学大楼、经管大楼、外语大楼等文科区标志性建筑群拔地而起,气势雄伟,新老建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珞珈校园更加多姿多彩。
     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等学科门类。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 36 个院系以及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武汉大学现有 108 个本科专业,一批高水平的优势特色学科享誉海内外, 20 个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28 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197 个二级学科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272 个学科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还设立有 23 个博士后流动站。
     武汉大学名师荟萃,珞珈山上英才云集。学校现有专任教师 3400 余人,其中正副教授 2100 余人,有 4 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8 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3 位欧亚科学院院士、 8 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和 4 位“ 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近年来,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在国内外学术界展露才华,担当起武大在新世纪新阶段再铸辉煌的历史重任。
     武汉大学综合科研实力十分雄厚,拥有 4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 87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 2 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 7 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6 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 1 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优良的学术传统、浓郁的文化底蕴、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充满活力的创新机制,推动武汉大学取得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社会效益显著,学术影响日益深远。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到处都留下了武大学人的身影和印记。学校先后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抗 SARS 多肽药物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杂交稻、 GPS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积极探索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有关部门提供科学决策的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案,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大型汉语工具书《故训汇纂》、跨学科的 SARS 对策研究等成为学校人文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标志性成果。
     “十五”期间,在自然科学领域,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 14 项, SCI 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校在第一、二、三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居全国高校第三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社科课题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有多项成果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学校连续六次荣获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成交奖)和优秀组织奖。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百余年来,一代代学人胸怀祖国、献身真理、探求科学、薪火相传。面对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迫切需要,武汉大学率先提出“三创”教育的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与创业能力,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朝着建设综合性、国际化、研究型大学发展方向,学校致力于培养未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各行各业领导者的精英人才,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强调本科生“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特征,突出跨学科人才培养,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截至 2005 年 9 月,学校有普通本科生 28814 人,硕士研究生 13334 人,博士研究生 5577 人,港澳台侨学生 338 人,外国留学生 994 人。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武汉大学这座如诗如画的高等学府,开启了多少催人奋进的青春之旅,奏响了多少气势恢宏的创业乐章。从这里,走出了 30 多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仅两院院士就有 102 人,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休戚相关,也是新世纪迫切的现实需要。武汉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的科技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方式,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联合创办了七十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了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格局。
     令人瞩目的高水平办学成就,为武汉大学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学校与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300 多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 200 多所大学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
     传承百年辉煌,重塑名校风采。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武汉大学制定了尽快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总目标,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思路,明确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和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新的发展之路,各项工作在稳定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学校整体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崭新局面。
     百余年的风雨,百余年的磨砺,百余年的辉煌。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武汉大学正充满信心,豪迈地迈向美好未来!

(2006.10.8 更新)

官方网站:http://www.whu.edu.cn


旅游出行”,© 2006-2017 52Maps.com,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