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省] [世界各国] [公交线路] [5A景区] [5A酒店] |
举报 收藏 |
旅游出行 >> 云南昆明卫星地图 |
加载中,如果长时间无法显示,请点击这里重新加载! |
|
昆明市有林业用地1365.54万亩,其中,有林地931万亩,疏林地12.13万亩,灌木林地250.49万亩,未成林造林地27.04万亩,苗圃地0.26万亩,无林地144.43万亩。林业用地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8.5%。森林覆盖率为51.1%,其中,有林地覆盖率 40.4%,灌木林地覆盖率10.7%。
昆明市活立木总蓄积量为l749.18万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积量1684.93万立方米,占96.33%,其余为经济林、竹林、疏林地、散生木、四旁树、枯倒木的蓄积量。
昆明市用材林树种主要是云南松和华山松,经济林树种主要是板栗、核桃、圣诞树等。
植物资源
(1)林木类树种。昆明市有木本乔灌木树种计99科270属600余种。用材林树种主要有云南松、华山松、云南油杉、圆柏、柏木、侧柏、杉木、柳杉、铁杉、旱冬瓜、麻栎、栓皮栎、高山栲、元江栲、截头石栎、滇石栎、滇青冈、黄栎、银木荷、滇楸、滇杨、云南樟、黄连木、清香树、无患子、皂荚、直杆桉、蓝桉、赤桉、大叶桉、白花泡桐、欧美杨、银桦等。珍稀树种,列为国家保护的树种有乌蒙冷杉、黄杉、翠柏、攀枝花苏铁、三尖杉、大王杜鹃、云南梧桐、华榛等。
经济林木树种主要有桃、梨、李、杏、柿、花红、苹果、林檎、海棠、石榴、山楂、葡萄、樱桃、枇杷、梅、木瓜、枣、桔子、黄果、香橼、佛手柑、无花果、都念子 (软枣)、拐枣、鸡嗉子、救军粮(火把果)、杨梅、胡桃、板栗、锥栗、银杏、油桐、棕榈、油茶、油橄榄、圣诞树、黑荆树、车桑子等。竹类品种有慈竹、金竹、实心竹。
(2)灌木类树种。灌木类树种主要有金丝桃、滇杨梅、木兰、大红袍、小铁籽、石楠叶、小杜鹃、山栀子、花杜鹃、芒种花、野瑞香、狭叶青荚叶、小茶花、费氏小蘖等。
(3)草本植物。草本植物主要有白健杆、野古草、金茅、蜈蚣草、菅草、扭黄茅、油芒、白茅、露水草、翻白叶、野稗子、灯盏花、燕麦灵、草梅、草血竭、芒萁、蕨菜、竹叶青、鳞毛蕨、井口边蕨、粗毛牛藤、刚秀竹、红果莎、小沿阶草、倒卵叶兔儿枫、短叶金茅、线叶笔草、棕茅、茅叶荩草、鼠尾草、雀稗、飘拂草、狗尾草、大蓟、逍遥草、竹叶柴胡、铁扫把、万丈深、草威灵、龙胆草、仙鹤草、木贼、虎掌草、秋草等。
(4)农作物。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蚕豆、黄豆、高粱、荞子、马铃薯、刀豆、绿豆、饭豆、豇豆、红豆、寸金豆、豌豆、大白芸豆等。
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烟草、茶叶、蚕桑、大麻、甘蔗、花椒、八角、草果等。蔬菜主要有大头菜、萝卜、胡萝卜、根甜菜、土瓜、球茎苤菜、白菜、菠菜、莴笋、芹菜、牛皮菜、茼蒿、薤菜、芫荽、茴香、豆腐菜、包牛菜、瓢儿菜、板叶大芥菜、芥蓝、青菜、青蒜、韭菜苔、花菜、莲花白、茄子、番茄、辣椒、红芋、磨芋、南瓜、黄瓜、冬瓜、苦瓜、洋丝瓜、茭瓜、葫芦、莲藕、荸荠、茨菇、水蕹菜、大葱、团葱、蒜、韭菜、藠等。此外还有野生蔬菜蕨菜、臭参、鱼腥草、棠梨花、苦刺花、荠菜、野苋菜、山地瓜、毛山药、野薄荷等。
(5)菌类。菌类主要有香菌、木耳、鸡枞、松茸、牛肝菌、鸡油菌、虎掌菌、干巴蕈、青头菌等。
(6)药材。药材主要有茯苓、陈皮、枳壳、桃仁、杏仁、防风、乌梅、桑白皮、茱萸、荆芥、槐花、瓜蒌、杜脂、土决明、葛根、菖蒲、香薷、麦蘖、土大黄、鼠枳子、土当归、黄精、何首乌、黄柏、艾香、附子、罂粟壳、益母草、荃草、白芨、车前子、山香子、半夏、山药、白扁豆、莲房、干荷叶、楮实子、蓖麻子、菊花、施复花、紫苏、黄连、泽泻、川芎等。
(7)花卉。昆明有400多种花卉,尤以茶花、玉兰、杜鹃、报春、百合、兰花、禄绒蒿、龙胆云南八大名花最为著名。此外,还有樱花、迎春、海棠、桂花、梅花、牡丹、月季、菊花、唐菖蒲、康乃馨、满天星、勿忘我、情人草、马蹄莲、非洲菊、六出花、小苍兰、大丽菊、百合、香雪兰、鸢尾、花烛、百子莲花、蓍花、鲍伐德、紫珠、凤铃草、矢车菊、铃兰、兰花、石竹、真口、扶郎、丝石竹、海里康、蝴蝶兰、风信子、千金紫藤、鹤望兰、丁香、瓦洛塌等。
动物资源
家畜、家禽普遍分布有猪、黄牛、水牛、乳牛、马、驴、骡、山羊、绵羊、鸡、鹅、鸭、兔、蜂、鹌鹑等。较著名的品种有体型大、耐粗食、增膘快的禄劝撒坝猪,禄劝壮鸡,滇麻鸭,石林圭山羊等。此外,还有一些人工饲养的野生动物,如:鹿、孔雀、蝎、蛇等。
在昆明北部高山密林中生长着一些野生动物,被国家列为保护动物的有豹、金猫、穿山甲、猕猴、麝、小灵猫、大灵猫、豹猫、黑颈鹤、黑鹤、鸳鸯、金雕、白鹇、铜鸡、鸢、红隼、猫头鹰、灰鹤。此外,还有麂子、獐子、岩羊、狼、狐狸、黄鼬、獾、水獭、果子狸、灰尾兔、红腹松鼠、长尾雉、翠鸟、猴面鹰、中白鹭、绿头鸭、大杜鹃、鹦鹉、雪鸡等。
滇池水产资源
历史上滇池鱼类有鲤鱼、鲫鱼、白鱼、乌鳢、鳝鱼、泥鳅、中臀鮠、云南光唇鱼、长体刺螃鲅、金线鱼等。云南鲴等则很稀少。50年代后期,移入了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等一大批体型大、生长迅速的优良鱼种,滇池鱼类的种群结构得到改善。 1969年鱼产量达到308万公斤。但在70年代,由于“围海造田”的影响,滇池鱼数量大大减少,有的种类濒临灭绝。1979年,从太湖引进了短吻银鱼在滇池饲养,1982年产量达100万公斤。但近几年由于滇池污染较严重,鱼产量和种类急剧减少。
矿产资源
昆明市现已探明的矿产虽然不多,品种不齐全,但某些资源相当丰富,尤以化工原料非金属矿类优势显著。磷矿在国内、国际均占有重要地位。
1.化工原料非金属矿类
磷矿。主要分布在滇池沿岸周围。储量大,品位高,杂质少,五氧化二磷含量一般在25%左右,富矿可达33%。现有5个大型磷矿,其中,昆阳磷矿总储量46亿吨,居全国七大磷矿之首。
盐矿。主要分布在安宁等县市,总储量约138亿吨,仅次于青海湖盐储量,居全国内陆盐矿第2位,含盐量达60~70%。
此外,还有硫铁矿中型矿床1个,矿点5个;电石用石灰岩大型矿床1个。
2.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类
耐火粘土。分布于西山、安宁、富民等县(市)区。有中型矿床4个,小型矿床2个。
熔剂石灰岩。有安宁大龙山大型矿1个,氧化钙平均含量54.92%,石英岩中型矿床1个。
3.建筑材料非金属矿类
石英砂岩。分布于西山区团结乡、海口镇等地。有大型矿床1个、中型矿床3个、小型矿床1个。昆明地区广泛分布有石炭系、二叠系灰岩、昆阳群碳酸盐岩,有的洁白似玉,有的黑如炭墨,有的色彩斑斓,经加工制成板、器皿、玩物,供建筑装璜和陈列使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水泥用石灰石。分布于西山、官渡、禄劝等县区,多属大、中型矿床,平均氧化钙含量大于50%~55%。
此外,昆明地区还拥有大型石膏矿1个,水泥用粘土、砂岩、凝灰石中、小型矿床数个。
4.燃料矿类
煤矿。滇池盆地周围有矿点19个,煤层质量较差,达不到工业要求。松华坝褐煤含煤2~23层,总厚度77米,可供动力用煤。此外,宜良明良、可保、凤鸣,嵩明四营等地也分布有部分褐煤,石林圭山一带分布有烟煤,储量较丰。
泥炭。滇池、阳宗海、杨林海周围均有产出,可作燃料、农用有机肥。
昆明市煤矿生产虽形成一定基础,但与消费需求差距较大。
5.黑色及有色金属矿类
铁矿。多分布在安宁、晋宁、禄劝、石林等县(市),主要是赤铁矿、褐铁矿、菱铁矿,含铁量在25.08~66.55%之间,计有中型矿床3个,小型矿床16个,矿点20个,总储量约6000万吨。
有色金属矿类。有铅锌矿、铝土矿、铜矿、锡钨矿、钴矿,均为中小型矿床和矿点。
总体上看,昆明地区的矿产资源以磷矿、盐矿为重点。目前,磷、盐化工产品系列化深度开发正在进行中,磷、盐化工产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
水资源
昆明市水资源由大气降水产生,在地表的为地表水资源,渗入地下的为地下水资源。全市年平均降水量约103l毫米,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152.5亿立方米,全市多年平均年径流量47.46亿立方米,每人平均1218立方米,属贫水地区。昆明的水能资源主要在南盘江主干河、巴江、普渡河的富民和禄劝段。全市水能资源的理论蕴藏量101.29万千瓦,可开发量40.24万千瓦。
昆明市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12.78亿立方米,为大气降水补给。根据地下水蕴藏于岩体空间的特性,全市地下水主要划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3类。
气候特征
气候情况
昆明地处低纬高原,地貌复杂多样,地形高差较大,在气候上存在着明显的垂直差异和水平差异。在山区有“山下花开山上雪”、“踊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象。据建国以来的气象资料统计,昆明年均气温14.5℃,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9.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7.5℃,年温差12~13℃。全年降水量约103l毫米,相对湿度为 74%,湿气不大,全年无霜期近年均在240天以上。全年晴天较多,日照数年均2445.6小时,日照率56%。终年太阳投射角度大,年均总辐射量达129.78千卡/平方厘米,其中雨季62.78千卡/平方厘米,干季67千卡/平方厘米,两季之间变化不大,故诗人杨升庵称赞昆明“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气候特征
昆明地理位置属北纬亚热带,然而境内大多数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素以“春城”而享誉中外。昆明气候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春季温暖,干燥少雨,风高,蒸发旺盛,日温变化大
春季,气流来自热带大陆,多晴朗天气,月平均气温多在20℃以下。但昼夜温差大,有“上午如春、午后似夏、晚间如秋、深夜如冬”的“一日四季”的特点。春季降水量少,空气湿度小,蒸发量大,气温回升快,农业生产易受干旱威胁,不利于小春作物成长和大春播种。
2.夏无酷暑,雨量集中
夏季,气流来自热带海洋,多雨云天气,水分充足,土壤湿润,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辐射热量用于水分蒸发的多。因此,盛夏季节全市除海拔1600米以下的地区平均有2个月左右气温能达到22℃的夏季标准外,其他大多数地区均属21℃以下的春季气候,无酷暑期。夏季雨量集中,且多大雨、暴雨,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故易受洪涝灾害。
3.秋季温凉,天高气爽,雨水减少,霜期开始
秋季降温快,天气干燥,多数地区气温要比春季低2℃左右。降水量比夏季减少一半多,但多于冬、春两季,秋旱较少见。一般在10月上、中旬终止雨季,初霜期于11月上旬开始。
4.冬无严寒,日照充足,天晴少雨
冬季每月晴天平均在20天左右,日照230小时左右,雨天4日左右,全季降水量仅占全年的3%~5%。除海拔在1500米以下的河谷地区外,全市大多数地区有两个多月的冬天(5天平均气温小于10℃),有时出现阴冷天气,霜冻或降雪,严重时能导致小春作物灾害。
5.干、湿季分明
全年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明显地分为干、湿两季。5~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5%左右;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5%左右。4月与5月,10月与11月降水量变化很大,5月份的降水量要比4月份多2、3倍,10月份的降水量要比11月份多1倍以上。
历史沿革
昆明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与滇池的形成和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远在数万年前昆明人的祖先就已在这一带过着茹毛饮血、穴居野处的原始生活。约四千至七千年前,滇池一带已有了定居的农业民族,从事“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和捕捞、狩猎、采集、饲养畜禽等多种经营活动,并已能纺纱、织布。滇池地区和稻谷种植至今至少已约有数千年的历史。
青铜器时代滇池地区各氏族部落,以叟族为主,属氐羌族语系。氐羌,是中国古代分布在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到云南北部一带的古老游牧民族。其中一部份从越(今四川越西)渡金沙江而南进入滇池地区,与当地傣僮语系氏族“蒲”、“僚”等部落相融合,共同促进了滇池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公元前三世纪(纪元前298-277年间),楚人庄蹻率众入滇,抵滇池地区,与当地的叟族部落联盟,建立了以叟族为主的“滇国”,自称“滇王”。“滇王者,其众数万人,其旁东北有劳浸、靡莫,皆同姓相扶”。“庄蹻开滇”带来了楚国和中原内地先进的文化、技术,对促进当时以滇部落为主的滇池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西汉王朝建立后,积极谋求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公元前109年(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帝征发巴蜀地区士卒,以大兵临滇,先后征服了滇池东北面的劳浸、靡莫等部落,滇王被迫归降。汉王朝以滇池地区为中心设置了益州郡,郡治与滇王驻地同在今晋城附近。郡下设县:昆明为谷昌县,昆阳为建伶县,晋宁为滇池县,安宁为连然县,富民为秦臧县,宜良为昆泽县,把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推行到了西南边疆,标志着古代云南接受中央王朝直接统治的开始。郡县制度的施行,有力地促进了滇池地区奴隶制社会的解体。汉族移民和中原内地先进技术、文化的传播,使滇池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蜀汉诸葛亮平定南中后,改益州郡为建宁郡,“郡治仍益州郡之旧”,任用“大姓”为地方官吏,实行促进民族团结的政策。
公元271年(晋武帝泰始七年),晋王朝把南中四郡(建宁、云南、永昌、兴古)从益州(治成都)分划出来,设立宁州,与益州同列,为全国十九州之一。东晋以后,“方土大姓”爨氏势力逐渐强盛,成为滇中地区的统治者。公元339年(成帝咸和十四年),晋王朝封爨琛为宁州刺史,并承认其世袭地位。历经南北朝隋初的二百多年间,在中原政治动乱、民族纷争的形势下,爨氏对昆川一隅的统治,保持了“力役齐平,教化清静”的较为安定的社会局面,使滇池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到公元414年(晋义熙十年),爨龙颜任建宁太守,达到了极盛时代,有所谓“剖符本邦,衣锦昼游,民歌其德,士咏其风”之喻。到梁末隋初爨瓒、爨震时代,滇池地区已是“户口殷众,金宝富饶”、“多骏马、犀象、明珠”,成为当时西南在经济上较为繁荣和富庶的地区。
公元617年唐王朝建立,先后在云南设置了九十二州。滇池地区为九十二州的主要部份。公元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唐朝任命爨氏子孙爨弘达为昆州刺史,治理属县,治所仍设在益宁城。唐代中叶,蒙氏势力在洱海地区崛起,建立南诏国。公元746-747年,蒙氏皮罗阁进兵安宁,攻灭爨氏。于昆川(今昆明城区一带)置拓东城,成为南诏国的东部重镇。拓东城的开辟,为古代昆明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发展成为南诏的第二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往来广西、贵州和安南(今越南)的重要通道,在当时大西南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与东南亚的国际交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公元937年,大理段氏夺取南诏政权,建立大理国,统一了云南,在拓东城的基础上设鄯阐府,为大理国八府之一。府治沿袭拓东城。段氏政权在其内部经历了较剧烈的社会变革,释奴隶,免徭役,进一步瓦解南诏的贵族统治,解放了社会生产力。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兴盛,城市日趋繁荣。鄯阐府的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繁华的市中心逐渐移至盘龙江以西(今金碧路、三市街)一带,大理国国主也经常驻节于此。段氏统治者在鄯阐营造宫室园林,兴修水利,修筑河堤,发展古代城市建设。到大理国末期,鄯阐城已发展成为滇中一座“商工颇众”的繁华城市,商业、手工业和对外贸易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公元1253年(元宪宗三年),元军攻占云南。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赛典赤主滇后,把军事统治时期所设的万户、千户、百户改为路、府、州、县,正式建立云南行中书省。置昆明县,为中庆路治地(昆明命名即始于此),并把行政中心由大理迁到昆明。自此,“云南”正式成了行省一级行政区划的名称,“昆明”也正式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元朝统治时期,经过初期的军事掠夺和民族镇压之后,逐渐代之以定赋税和改善民族关系的政策,并大兴民屯,整修水利,订立租赋,免除徭役,“开云南驿路”,“驰道路之禁,通民往来”,这些措施虽未必得到完全的贯彻施行,但对安定云南政局,加强与祖国内地的政治经济联系,打击农奴主和奴隶主势力,促进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仍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元朝官吏在昆明地区挖海口河,疏通螂螳川,降低了滇池水位,不仅解除了昆明城市的水患,还“得壤地万余顷,皆为良田”,扩大了农田面积。并修金汁河、松花坝,引盘龙江水灌溉滇池东岸农田;还从内地引进养蚕技术,发展丝织业,使农民和手工业者“收利十倍于旧”,使滇池地区的政治经济在元朝中期有了新的发展。
公元1381年(洪武十四年)明朝进军云南后,改元代“路”一级行政区划为府,仿内地建制,设置云南承宣布政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先将中庆路改为云南府,置知府、知州、知县。云南省治、府治和昆明县治同设在昆明城内。洪武十五年,修筑了昆明城池,由砖砌成,周围9里左右,高近3丈,有六座城门,城外有护城河,河上可行舟船。城内以五华山为中心,修建了比元代更多的官衙、宅第和牌坊,在风景名胜地修建了亭台楼阁。城南为居民区,划分为若干“里”。东关、南关为“商阜之地”,“列肆纵模”。清朝时建置沿袭明制,昆明仍为云南府和昆明县治所,城市规模没有超出明代的范围。
到了清朝后期,自雅片战争,特别是1885年(光绪十一年)中法战争以后,法、英等帝国主义势力迅速侵入云南。1905年(光绪三十年),清朝把昆明辟为商埠。1910年(宣统二年),滇越铁路修通昆明。进一步加强了昆明作为全省商业、贸易中心的经济地位和交通枢纽地位。1884年(光绪十年)创立的云南机器局,成为昆明近代工业的开端。之后,造币厂、制革厂、官印局、电报局、邮政局等官办企业也应时而生。1900年(光绪廿六年),昆明开始出现商办企业。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滇池出现小火轮,市内也开办有“人力车公司”。到1911年(宣统三年),全市已有火柴、面粉、玻璃、香烟、五金、制茶、皮货加工、西药加工、火腿罐头等十多种行业,最多的为火柴业,已有厂商四家。此外,还有四十三处煤、铅、铜、铁、碗花(钴)等矿产的小规模开采。1937年抗日军兴,外地的工厂、学校内迁,大量的资金、设备和人材流入昆明,促进了昆明经济的短暂繁荣。
民国时期,国民党中央和云南地方的官僚资本纷纷在昆设置和开办工厂企业,如中央机器厂、炼铜厂、电工厂、发电厂、53兵工厂、电力制钢厂、纺纱厂、烟厂等相继建立。到1940年,昆明已发展成为与重庆、川中、广元、川东等地同时是当时西南大后方八个工业中心区之一,是战时重要的经济支柱和工业支柱。据国民党政府经济部的统计,1940年昆明地区主要的工厂企业已达80个,仅次于重庆和川中区,居西南第三位。其中:机器制造工业11个,冶炼工业6个,电器工业7个,化学工业25个,纺织工业18个,其他工业13个。工类门类也较齐全。对保证当时的军需民用起了一定的作用。在工业发展的同时,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金融等也有了较迅速的发展。随着滇缅公路的建成,打通了国际交通线,昆明已成为当时与抗日盟国保持国际联系的唯一通道,是西南大后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当时抗战军需物资的供给和国际出口贸易的往来。由于“西南联合大学”以及大批学术文化界人士的迁来,使昆明不仅是支持抗战的军事重镇和工业基地,也是西南大后方的学术文化中心,在传播民主思想,发扬科学文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949年12月9日,云南和平解放。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昆明,成立“军管会”。城区按原来八个区的建制进行接管,建立市、区政权。郊区当时属昆明县建制,历史上昆明是市、县分治,接管后划归武定专区管辖,下属在原十六个乡、镇的基础上,按照地理特点和历史因素,建置六个区,设区工委会、区公所进行管理。因此,当时昆明市辖区范围尚较狭小。仅东起东华、金马山,东北临虹山,西接麻园、黄土坡、菱角塘,南至螺丝湾、云南纺纱厂,全部面积仅为7.8平方公里左右。
地理地貌
位置面积
昆明位于云南省中部,东经102度10分~103度4l分,北纬24度24分~26度33分。东与曲靖市接壤,西与楚雄州相连,南与玉溪市、红河州毗邻,北临金沙江,与四川省隔江相望。南北长237.5公里,东西宽152公里,总面积约21111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昆明辖区地处云南高原中部,高原是基本地貌形态。总体地形北部高,由北向南呈阶梯状逐渐降低,中部隆起,东西两侧较低,以湖盆岩溶高原地貌形态为主,红色山原地貌次之。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2800米之间,最高点是北部禄劝县拱王山脉的马鬃岭,海拔4247.7米;最低点是禄劝县则黑乡小河坪子东北1公里处普渡河与金沙江交汇点,海拔746米。昆明由于地处金沙江、南盘江及元江3大水系的分水岭之间,河流侵蚀作用不强,高原面保存较好,大部分地区地形较平缓,高差小于500米,分布着一系列南北向构造、排列不规则、大小不等的山间盆地,俗称“坝子”。低丘及海拔 2000—2500米的中山分布广泛。全市土地中,山地、丘陵约占84.91%,平地约占 15.09%。
主要山脉、河流、湖泊
山脉
昆明地区有两条主要山系。一条是川西鲁南山脉越过金沙江南下的拱王山系,蜿蜒盘旋于禄劝、富民、西山、安宁、晋宁等地,最高峰马鬃岭,海拔4247.7米,为昆明境内最高峰;另一条是与滇东北乌蒙山脉连接的梁王山系,分布于嵩明、官渡、呈贡、宜良、石林等县区,最高峰海拔2833米。两条山脉主要是南北走向。余脉进入滇池盆地,成为“东骧神骏”的金马山,“西翥灵仪”的碧鸡山,“南翔缟素”的白鹤山和“北走蜿蜒“的蛇山,蛇山进入城区,便是五华山、圆通山。
河流
昆明地区河流分属金沙江(长江上游)、南盘江(珠江上游)、元江(红河上游)三大水系。全地区属金沙江流域的面积占73.44%,属南盘江流域的面积占24.81%,属元江流域的面积占1.75%。主要河流有金沙江、普渡河、鸣矣河、掌鸠河、牛栏江、南盘江、巴江等。
湖 泊
昆明市的湖泊主要是滇池、阳宗海。其他还有石林县境内的月湖、长湖、园湖等,但面积均小,最大的仅3平方公里。
(1)滇池。滇池是云贵高原最大的淡水湖泊,属长江水系内陆高原湖泊,因滇族、滇国而得名。滇池位于昆明市区西南,东经102度37分~102度48分,北纬24度40分~25度03分,距市区约5公里。滇池属断陷构造湖泊,迄今已有约1200万年的历史。滇池湖面近似“弓”形,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8公里,最宽12.5公里,湖岸长163公里,湖面面积约298平方公里,总容水量15亿立方米,平均水位1887.5米,平均水深4.4米,“海眼”最深为10.4米。滇池上游有盘龙江等20余条河流注入,在西南从海口中滩闸流入螳螂川,流域面积2920平方公里。
滇池风光绮丽,景色迷人。湖水微波涟漪,一碧万顷;湖边绿岸蜿蜒,青山如黛。沿湖有西山、白鱼口、盘龙寺、大观楼、民族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是闻名遐迩的国家级旅游度假风景区,被誉为“高原明珠”。
(2)阳宗海。阳宗海位于昆明市的宜良、呈贡县和玉溪市澄江县3县交界处,为高原断陷湖泊。湖形两头宽,中间窄。海拔1770米,南北长11公里,东西最宽5.6公里,湖岸长32.2公里,湖面积约31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0米,最大水深30米,仅次于抚仙湖和泸沽湖为云南省第三深水湖泊。流域面积192平方公里,年来水量0.36亿立方米,总容量6.9亿立方米。东北面的汤池河为出水口,汇人南盘江。
阳宗海距昆明市区36公里,景色秀丽,碧波粼粼,沿湖岩壑嶙峋,陡险峻美,每遇云消放晴,湖面显得非常恬静、动人。这里水质优良,气候宜人,环境幽静,交通方便,地热资源丰富。经云南省委、省政府批准,阳宗海被列为“云南省省级旅游度假区“,现已建成海滨游乐场和度假山庄。
行政区划
1949年12月9日,原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通电起义,云南和平解放。
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昆明,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3月28日昆明市人民政府成立。从此,昆明城市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新的市政区划沿旧制,辖城内8个区,即:第一区(景星街)、第二区(圆通街)、第三区(青云街)、第四区(小西门)、第五区(顺城街)、第六区(塘子巷)、第七区(螺蛳湾)、第八区(薛家巷)。总面积17.96平方公里,年末总人口337201人。同年12月,将二区分别并归一、三区,设7个区。
1951年3月又调整为5个区,即:第一区(胜利堂)、第二区(圆通街)、第三区(小吉坡)、第四区(崇仁街)、第五区(尚义街)。郊区在民国时期为昆明县(今官渡、西山两区),因历史上昆明是市、县分治,1950年4月6日建立昆明县人民政府后,划归武定专区管辖。由于当时昆明市辖区小,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1950年8月30日,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做出决定,将昆明县由武定专区划归昆明市管辖,县下设7个区。
1951年2月市政府将城周边的5个乡划归昆明县,因而增设一个郊区,共辖8个区;即:第一区(陈家营)、第二区(官渡)、第三区(大板桥)、第四区(波罗村)、第五区(大塘子)、第六区(高)、第七区(龙潭)、城郊区(白马庙),县政府设在马街。此时,市政府直辖5个城区和1个郊县,总面积1878.23平方公里,年末总人口601215人。
1953年土地改革结束后,为适应经济建设形势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昆明市省会中心城市的作用,经国务院批准,实行市、县合并,将市内5个区调整为4个区。撤销昆明县建制,原县辖8个区调整为五、六、七、八、九区,由市政府直接领导,次年1月将玉溪专区昆阳县的第三区(海口)划归昆明市,改为第十区。
1956年又将一、三区合并为盘龙区;二、四区合并为五华区;五、六区合并为官渡区;七区改称龙泉区;八、九区合并为西山区;十区改称海口区。同年,安宁县由楚雄专区划归昆明市,改为安宁区。此时,昆明市辖2个城区,5个郊区,共7个区,即:盘龙区、五华区、官渡区、西山区、龙泉区、海口区、安宁区。总面积3363.36平方公里,年末人口为822506人。
1958年,富民县由楚雄彝族自治州划归昆明市,1959年4月,曲靖专区宜良县和嵩明县的部分矿区划归昆明市,设立明良矿区,9月该区撤销,分别归还原所属县。10月,龙泉区并归官渡区,撤销安宁区,复设安宁县;海口区改为海星人民公社,划归安宁县。
1960年,玉溪专区的晋宁县划归昆明市(此前,玉溪专区的呈贡县和昆阳县分别于1958年、1959年并入晋宁县)。
1961年,将安宁县的海星人民公社划归西山区,改称海口人民公社。1962年,将晋宁县的龙街、吴家营、大渔、洛羊、马金铺等5个人民公社划出,设呈贡区(1965年撤区建县)。至1965年,昆明市辖区为4区4县,即盘龙区、五华区、官渡区、西山区、安宁县、富民县、晋宁县、呈贡县。面积6465平方公里,年末人口1382536人。
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曲靖专区的宜良县、嵩明县和路南彝族自治县、楚雄彝族自治州的禄劝县划归昆明市,全市辖区扩大为四区八县。辖区面积增至1556l平方公里,人口3221599人。
1985年6月,禄劝县改为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1995年10月,安宁撤县建市;1998年12月路南彝族自治县更名为石林彝族自治县。
1999年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地级东川市,改为昆明市东川区,并将曲靖市的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划归昆明市管辖。至此,昆明市辖区为5区1市8县(包括3个民族自治县)。城区下设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两级管理机构;郊县(市)区下设乡镇、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合作社四级管理机构。全市总面积2llll平方公里,2004年末总人口502.92万人(户籍数)。
经济建设
名优产品:昆明是云南省的工业基地和西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是全国精密机械、光学仪器、磷化工、天然香料、卷烟和有色金属制造加工基地之一,许多名特优产品享誉国内外。
昆明的机电工业实力雄厚,产品出口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昆明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T4 2100型立式双座标镗床和T4163型数控座标镗床,多次荣获国家金质奖和银质奖,并获“第五届欧洲质量奖”。云南CY集团生产的CY型车床获机电部“优质产品”称号,产品三分之一销往国外。昆明电缆厂生产的“电工”牌各种电缆行销国内外。云南光学仪器厂 生产的各种望远镜,以其高质量、精美的外观赢得了客户和市场。
昆明的化工产品种类繁多,质地优良,轻工产品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云南冶炼厂生产 的工业硫酸连续多次获省优、部优产品称号。昆明香料厂生产的近300种香精被国内外 广泛使用。昆明三聚磷酸钠厂生产的合成洗涤剂原料、黄磷出口东南亚。昆明油漆总厂的“ 中华牌”各类油漆声名远扬。“云丰牌”白药多次获国家金质奖。“斑铜”系列工艺品选型优美,风格独特。
围棋精品“云子”品质优良,一直是全国 重大棋赛的标准棋具。昆明卷烟厂生产的“云烟”、“红山茶”、“茶花”、“ 大重九”、“春城”等名优畅销品牌,多次获国家奖励。近年,昆烟推出的新“红山茶”、红“云烟”、“醇香云烟”倍受消费者青睐。
经济总量:2004年,昆明市国民经济增长快速,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942.14亿元,比上年增长12.0%。人均生产总值达18744元,比上年增长10.9%。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184.93亿元,比上年增长36.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5.64亿元,增长36.1%;地方财政支出104.84亿元,增长29.8%。GDP自1999年以来连续两次实现两位数增长(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的GDP增速分别为8.2%、8.4%、8.5%、9.2% 10.3%),这预示着昆明经济开始进入亲一轮的快速增长期。
从产业结构情况上,2004年,工业主导作用继续增强,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增长30%,完成重点技改项目40项,总投资17亿元。固定资产适度增长,完成投资435亿元,增长20.3%,其中非公经济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8%,非公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6%。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粮食生产得到恢复性增长,产量达117.5万吨。烤烟中上等烟比例达99.8%,烟农收入9.3亿元,比去年增加1.4亿元。200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0.5亿元,增长12.8%。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加强旅游促销,旅游业稳步增长。全年接待国内外旅客1730多万人次,增长8.9%,旅游总收入128.3亿元,增长8.3%。
2004年,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对内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04户,实际利用外资6228万美元,增长21%。实施国内经济合作项目467项,实际引进市外资金62亿元,增长27.7%。
旅游观光
名特小吃:昆明是滇味食品和名特小吃荟萃之地。自元初成为省会以来,中原各地各种风味和烹调技艺不断传入,并逐渐与昆明的物产和风俗相融合,经历代不断改进创新,形成独具地方特色、久负盛名的滇味名特食品。
过桥米线
已有100多年历史,因吃法讲究,风味独特而成为云南名特小吃之首。
汽锅鸡
采用云南建水名产紫陶作为炖鸡炊具,并配入“三七”、“虫草”、“天麻”等名贵中药材,有较强的滋补功能,是云南最负盛名的药膳食品。
宜良烤鸭
以宜良本地滇麻鸭为原料,烤制精细,风味独特。
蘸水鲜鱼
起源于清水煮活鱼的简单做法,经不断的探索和改良,近年来已成为滇中一道名菜。
火腿月饼
滇式月饼的代表。用料精细,制作考究,名闻遐迩。
民风民俗:昆明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城市,世居26个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汉、彝、回、白、苗、哈尼、壮、傣、傈僳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响,融汇贯通,同时又保持各自的民族传统,延续着许多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生活在昆明地区的各民族同胞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风纯朴,无论是其待人接物的礼仪、风味独特的饮食、绚丽多彩的服饰,还是风格各异的民居建筑、妙趣横生的婚嫁,都能使人感 受到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众多的民族节日中,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绕三灵”,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踩花山”,傈僳族的“刀杆节”等久负盛名,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每逢节日,各民族群众都会穿上自己手工刺绣染制的民族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举行摔跤、斗牛、对歌等活动。按照岁时节令,农历三月初三的西山调子盛会、正月初九的金殿踏春、九九重阳的螺峰登高、中秋之夜的大观赏月等许多习俗在民间十分流行。
昆明地方文艺种类繁多,滇剧、花灯、昆曲、民歌小调以及少数民族剧种、民间叙事长诗、民间传说等,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和传颂,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文物古迹:
大理国经幢
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被誉为“滇中艺术极品”。
云南陆军讲武堂
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创办于1909年,是我国较早的军事院校之一。朱德、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均毕业于该讲武堂。
金刚塔
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始建于明代天顺二年(1458年),是迄今国内最古老,唯一全用砂石构筑的典型喇嘛塔式。
太和宫
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始建于1602年,整个建筑均为铜铸而成,总重250余吨,是全国最大铜殿。
聂耳墓
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石寨山遗址
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先后发掘出土 新石器时期至东汉的文物器具4000余件,“滇王之印”便由此出土。
筇竹寺
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始建于元初,寺内五百罗汉彩塑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宝库中的明珠”。
法华寺石窟
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开凿于大理国时期,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数不多的石窟艺术之一。
东、西寺塔
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始建于唐南诏国时期(公元840年),是昆明现存最早的古塔之一。
人民胜利堂
市级重点保护文物。1946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而建。
金沙江皎平渡口
1935年5月,中央红军3万多人经过七天七夜艰苦奋战,从皎平渡口抢渡成功,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实现了战略转移。
风景名胜:昆明风景秀丽,名胜古迹众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荟萃。
石林风景区
石林形成于2亿7千万年前,是地球八大自然景观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景区包括大石林、小石林、乃古石林、灵芝石林等。
滇池风景区
滇池湖域广阔,沿湖分布着大观楼 、西山、观音山、云南民族村、郑和公园等风景名胜,被誉为“高原明珠”。
九乡风景区
云南省规模最大的溶洞 群景观,包括卧龙洞、神女宫、白象洞和荫翠峡四大景点,被誉为“溶洞博物馆”。
西山森林公园
公园内碧鸡、太华、华亭、太平、罗汉诸峰连绵。景区包 括华亭寺、太华寺、三清阁、龙门等景点。
大观公园
又名“近华浦”,园内大观楼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大观楼180字长联,上绘美景下述历史,气势恢弘,对仗工整,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
云南民族村
现已建成傣、白、彝、纳西族等10多个村寨,浓缩和集中展 示了多民族的民风、民俗、民居。
安宁温泉风景区
区内温泉水丰质优,安宁温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汤”。
阳宗海风景区
阳宗海湖水清澈,景色秀丽,游乐设施齐备,是新兴的旅 游休闲胜地。
轿子雪山风景区
滇中第一高峰,因山峰形如花轿而得名,集险、奇、 秀、美于一体,是搜奇探险,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世博园
中国"99昆明 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的主场地。园内集世界园林艺术之精华,融山、林、水和亭榭馆楼于一体,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优美画卷。
历史文化
文化特征: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累,形成了当今昆明“历史悠久,古迹多;风景秀丽,名胜多;人文荟萃,名流多;资源丰富,物产多;开发较早,交往多”的鲜明特色。
从战国楚将庄开滇,历经汉、唐、宋、元、明、清数朝,历代各地方政权在昆明建制设都,及至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改朝换代,历时2300多年,为昆明留下大量古迹。经各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保 护单位200多项。其中,国家级5项。
昆明风景名胜遍布域内。城区山水相济,四季如春,度假区、森林公园、佛寺道观、山水奇观、民俗村寨星罗棋布,融自然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民族风情特点突出。
昆明虽地处边陲,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吸纳和涌现人才的特殊氛围 。抗战时期,曾一度成为荟萃全国各界精英,系国家兴亡于身的战 略大后方。昆明曾涌现出创七下西洋业 绩的郑和,著《滇南本草》对祖国医学作出重大贡献的兰茂,诗人画家担当,书画名家钱沣 ,“护国首义”首领蔡锷,《义勇军进行曲》作者聂耳;曾培养出李政道、杨振宁、邓稼 先、朱光亚等杰出科学家;也曾荟萃诸如华罗庚、钱钟书、熊庆来、闻一多、朱自清、周培 源、吴晗等一大批近代知识分子精英。
昆明是开发较早的内陆边疆城市,是内地和西南地区通往东南亚的重要门户。由于特殊的区位,自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就与中央和内地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交往。历史上著名的古代南方丝绸之路、驼峰飞行线、抗战大后方,以及昆明在当代与国际国内日益频繁的交往,使昆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增强,也为昆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历史沿革:昆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渊源流长。
远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滇池地区(今呈贡龙潭山一带)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人类发祥地之一。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楚将庄开滇,在今晋宁一带筑城置都,建滇王国,延续300年之久,昆明为较早的古都。公元前109年(西汉),汉武开滇,拓疆至云南,以滇池地区为中心设置益州郡,昆明为所辖二十四县之谷昌县。 蜀汉时期,诸葛亮率兵南征克益州郡并更名建宁郡,至隋改为昆州。唐宋时期,“南诏国”、“大理国”地方政权在此筑拓东城,设鄯阐府,并辟为“东京”、“上都”(陪都),长达490年。公元1275年,元朝设云南中书省,设中庆路,昆明县为中庆路首府,将云南的统治中 心由大理迁至昆明,昆明由此成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朝改中庆路为云南府,沿至清末。明清时期,清兵入关攻占北京,张献忠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余部退至昆明,推行一整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左右全国局势达12年。南明时期,昆明成为桂王永历 政权的“滇都”。
1919年辛亥革命,昆明爆发“重九起义”,推翻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废除云南府,昆明县 仍 为省会所在地。1928年,昆明正式建市。民国初至抗战前期,进行了教育、社会风尚、金融 、财政等一系列改革和城市建设,促进了昆明城市近代化发展。
抗战时期,云南和昆明各界积极拥护抗日,全市人民踊跃支前,滇军奔赴抗日前线,屡建奇功。由于大片国土沦陷,内地和沿海许多工厂、机关、高校、科研单位、金融机构南迁昆明,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高潮,昆明成为抗日大后方和“民主堡垒”。借助荟萃昆明的各类人才和技术、资金,这一时期,昆明的经济、社会文化事业迅速 发展,城市近代化发展加快。1949年云南和平解放,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昆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自然状况
行政区划:昆明辖5区8县1市(县级市),52个镇,91个乡,24个城镇街道办事处,242个社区委员会,1335个村民委员会。设石林彝族自治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和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
人口、人民生活:2004年末,全市人口4 968 466人,全年出生40687人,全年净增1766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0356%。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046元,农民人均收入达2909元,扣除物价因素,分别比上年增长7.2%和6.4%。
昆明聚居着26个民族,汉族人口424.1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70.71万人。万人以上的有彝、回、白、苗、傈僳等民族,千人以上万人以下的有傣、壮、哈尼、 纳西、满、蒙古等民族。
自然资源:昆明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矿藏资源主要有磷、盐、铁、钛、煤、石英砂、粘土、硅石等,以磷、盐矿最为丰富,磷矿总储量约46亿吨,昆阳磷矿为全国三大磷矿之一;盐矿储量约138亿吨,储量居全国内陆盐矿第2位。
昆明属高原红壤地区,土壤主要有红壤土、紫色土和水稻土三种,适宜种植稻谷、小麦、蚕豆、玉米、马铃薯、油 菜、烤烟、蔬菜、花卉等粮经作物和桃、梨、苹果、柑桔、葡萄、板栗等经济林木。
昆明地区自然分布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温带针叶林、高山灌丛和草甸等不同 类型的植被。有400多个花卉品种,茶花、玉兰、杜鹃、报春、百合、兰花、绿绒蒿、龙胆是云南八大名花,其中,尤以茶花驰名。
域内地热资源分布较广,出露的温泉有50多处,安宁温泉享有“天下第一汤”美誉。由于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
水域面积3.7万多公顷,年平均径流量49亿立方米,属多水带和丰水地区。水源主要分布在滇池、嵩明、石林、宜良等地。全市水能资源132.3万千瓦,可开发量39.7万千瓦。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石林、滇池、九乡、阳宗海、安宁温泉等国家级和省级著名风景区及包容地 方民风、民俗、民居大观的云南民族村等100多处重点风景名胜,60多处国家和省、市级文物古迹,11条国家级旅游线路。已形成以昆明为中心,辐射全省,连结东南亚,集 旅游、观光、度假、娱乐为一体的旅游体系。
气候条件:昆明地区属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1℃,年均降雨量1075毫米。全年日照时数2250小时,无霜期达230天。因温湿度适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花开不绝,植物生长茂盛,以“春城”著称。
地理位置:昆明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云贵高原中部。位于东径102°10′至103°40′,北纬24°22′至26°33′之间,东西最大横距152公里,南北纵距237.5公里,面积21111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至2800米之间,为山原地貌,地势由北向南呈阶梯状逐渐低缓。城区海拔1891米,三面环山,南濒滇池。
春城昆明
城市概况:云南省省会,西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云贵高原中部。全市总面积21111平方公里,辖5区1市8县,总人口578万,聚居着26个民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百花盛开,气候宜人,是著名的“春城”、“花城”。
历史文化:25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昆明地区活动。从公元13世纪起,昆明成为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国内地连接东南亚“古南方丝绸之路”以及四川-云南-越南的枢纽和通道。昆明是伟大航海家郑和、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故乡。护国运动、“一二一”等爱国民主运动为中国民主革命作出了贡献。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文化,形成了当今昆明“历史悠久、古迹多,风景秀丽、名胜多,人文荟萃、名流多,开发较早、交往多”的鲜明特色。
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昆明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综合经济实力进入西部地区先进行列。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卷烟、机电、生物资源、信息、商贸旅游等五大支柱产业。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特色突出,“斗南花卉”、“呈贡蔬菜”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工业形成了以机械、冶金、烟草加工等为主的体系,是云南省的工业基地和西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大,商贸、旅游、信息、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对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和促进作用。2003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812亿元,增长10.3%;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2.9亿元,增长11.8%。2004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942.14亿元,比上年增长12.0%,人均生产总值达18744元,比上年增长10.9%,财政总收入完成184.93亿元,比上年增长36.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5.64亿元,增长36.1%,地方财政支出104.84亿元,增长29.8%。
对外经济贸易:2004年,全市继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外向型经济继续发展,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04户,实际利用外资6228万美元。
进出口贸易增势强劲。全年海关进出口贸易总额26.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6.9%,其中出口13.84亿美元,增长37.6%;进口12.31亿美元,增长59.0%。
旅游资源:美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古迹、绚丽的民族风情,使昆明跻身为全国十大旅游热点城市,首批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全市有各级政府保护文物200多项,有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滇池、安宁温泉、九乡、阳宗海、轿子雪山等国家级和省级著名风景区,还有世界园艺博览园和云南民族村等100多处重点风景名胜。10多条国家级旅游线路,形成以昆明为中心,辐射全省,连接东南亚,集旅游、观光、度假、娱乐为一体的旅游体系,旅游业继续呈恢复性增长。2004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757.0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4%,其中国内游客1707.76万人次,旅游收入126.61亿元,分别增长10.2%,16.1%;海外游客49.3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3073万美元,分别增长15.6%,15.4%。旅游总收入137.50亿元,增长16.1%。。
城市建设:始终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目前,主城区面积达到180平方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8平方米。供水、供气、供电等市政配套设施日趋完善。昆明周边200公里范围内主干道基本实现高等级化,昆河、贵昆、成昆、南昆等铁路通达国内外。昆明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800多万人次,已开通国内、国际及地区航线100多条。正在修建的昆曼公路,规划筹建的泛亚铁路,由昆明出发,可以到达周边国家和地区。
发展目标: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确立了建设现代新昆明的发展战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以滇池为中心,实施“环湖交通”、“环湖截污”、“环湖生态”、“环湖新城”工程,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环境,全面提升城乡形象,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把昆明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环境优美、功能完善,“春城”、“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园林生态城市特色突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现代化区域性国际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