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查询中...请稍等
浙江省乐清市黄华镇卫星地图 (黄华镇)
黄华镇位于瓯江口北岸,东经120°55′,北纬27°59′,距乐清市中心15公里,东濒乐清湾,南与灵昆隔江相望,西与七里港镇毗邻,西北与柳市相接,北与象阳镇接壤,东北与翁垟镇相连。总面积21.3平方公里,领横趾岛。下辖1个居委会,27个行政村,总人口3.6万,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690人。居民绝大多数为汉族,尚有畲族、满族、侗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28人。民国期间,称黄曹乡,解放后,由黄曹乡改称黄华乡,后又称管理区、人民公社、乡,1985年12月批准为建制镇,镇政府驻黄华村瓯潮路。兴华路、瓯潮路为主要街道。
黄华以山而得名。南有岐山、凤凰山、黄华山为屏障,北有斗山、岱山为枕,柳黄运河西入而注江,柳岐运河北来而入海,地属沿海水网平原,为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7℃,年降雨量1506.8毫米,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东北风。
黄华为历史悠久的自然镇,明崇祯七年(1634年),温州兵道许成章奉命筑黄华城,名“许公堡”,翼山若蝙蝠,又名“蝠城”。据《许公堡记》载:“黄华一镇,尤为温郡要地,岛夷入犯,必经之道”。此为黄华最早称“镇”之谓。历代为海防要塞,清代称黄华关,为温州四海关之一。明、清为抗倭要地。解放后亦为国防重地,建为军事码头。1957年,时任国防部长彭德怀曾莅港视察,现岐头山有驻军、港口有边防派出所、炮台山上设民兵哨所。
黄华港口水深8—10米,集“深水、不冻、不淤”为一体的天然良港。可建若干个万吨级以上的码头,可泊万吨级货轮。早在清朝,就与新加坡、日本、台湾、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与厦门、福州、南京、九江、南通、青岛等主要港口经商。上岩商行在温州享有盛名。在抗战时,上岩埠几乎成为温州地区的中转埠。解放后,由军事码头转为客运码头。1990年4月省人民政府批准在黄华港增设渔轮停泊码头,对台湾渔轮开放,建成500吨级的台轮专用码头。同年六月省对外贸易厅批准设立乐清双雁贸易公司,经营黄华港(口岸)对台贸易,建成占地2000平方米的台胞接台站。每遇风季,港台、日本、韩国等地的渔轮来港避风。
本镇发端于南宋,沿海村落大多形成于明,村民主要以农业为生,种植水稻为主。沿海海涂资源丰富,主要有远洋捕捞、海涂养殖、海涂零星捕捉。
解放前,水稻产量很低,逢好年景,亩产300市斤左右,如遇旱、涝、虫灾,往往颗粒无收,逃荒要饭者甚多。解放后,通过土地改革,生产力的解放和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农业产量逐步增长,1951年平均亩产400斤,1956年亩产600斤。1958年至1960年连续三年“大跃进”,农村经济状况恶化,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农村每人每天平均吃几两粮,大部分情况下只能以“代食品”充饥。1962年实行三级所有制,农业体制暂得稳定。66年至69年经过文化大革命,生产率下降。十一届三中全会,经过拔乱反正,1979年亩产1454斤,1985年亩产1515斤,1995年亩产1750斤,1997年粮食总产量8710吨。1999年进行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建设、粮食自给工程建设,全面开展土地整理,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全镇达到“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渠相连”。2003年全年农业总产值448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516元。
民国时期,黄华工业基础薄弱,仅有个体手工业,主要有木器、铁器、竹器、泥水、缝纫、制鞋、造船、蛎壳、面坊等行业。
新中国成立后,手工业逐步发展。20世纪50年代,个体手工业和捞壳业等纷纷成立各行业生产合作社,如黄华建筑社、木器社、篾器社、服装社、蛎壳社和航运社。1966年黄华能人开始办厂,1967年黄华有社办企业7个(麻袋厂、农机厂、造船厂、车木社、建筑社、木器社、外海运输社),就业人数292人。1979年乡办企业增至18个,村企业25个,就业人数达3034人,年产值623万元。1987年,镇办企业25个,产值852.2万元,村办企业30个,产值1334万元。
1994年,黄华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台商工业区和岐头工业区的配套设施逐步完善,股份合作经济迅猛发展,形成多种经济并存的新局面,全镇工业产值达2.3亿。至2002年,全镇有企业257家(包括个体、私营),涌现出无区域集团一个——中国·人民电器集团,冠省名企业15家,冠温州市名企业9家,通过ISO9000认证企业8家,部颁许可证580个。获世界发明博览会奖1个,获省名优产品奖8个。2003年工业产值达14.5亿。
黄华造船业历史长,从造木帆船到机帆船、钢质船,现在能造万吨级巨轮。在上岩至岐头4公里的海岸线上,2002年有船台38个。2003年产值超过4亿。现有造船发证企业8家。
我镇水陆交通便利,清光绪三年开辟至洞头、状元岙航船。民国四年筑上岩马道。民国九年筑黄华马道,有航船到温州,按潮候行驶。现黄华港为500吨级的客运码头,每天有班轮至温州、洞头、元觉、大麦屿、三盘,有渡轮至灵昆。温州至洞头各海岛客轮12艘,36个航班,黄华轮渡码头每天一航班对开。柳黄公路、黄翁公路、黄北公路、黄华中心路贯穿东西南北,黄华至柳市每5分钟即有班车,宽阔的水泥路村村相通,都可通车。
邮电事业发展迅速,镇内设有电信支局和邮电支局,邮电支局下辖七里港邮电代办所,共同承担黄华七里港共45个村的通信任务。全镇安装电话8500户。
黄华文化渊源久远,早在明代就设有“华村书塾”。名人辈出,进士2人(南宋陈梦实,明朝南昱),清初诗僧释德立,清末改良家中医大师陈虬,诗人、教育名流朱味温,医学家南宗景,发明家王惠荃,地质学家南延宗,华东著名民间艺人南式仁,版画家张明曹,外交家郑亦同,翻译家郑祥礼。国学大师南怀谨,物理学家王克明,教授高工高安泽,上海画坛三姐妹(张迪平、张雷平、张淳)等一代名流。2003年镇内有初中2所、小学4所(其中完小3所)、幼儿园10所(村级9所)。初中在校生1618人,小学在校生2242人,在园幼儿776人。中学教师111人,小学教师108人。6-11周岁儿童入学率99.96%,12-14周岁入学率98.6%。2002年通过温州市教育强镇验收。2003年通过浙江省教育强镇验收。文体设施有黄华影剧院,文化站、广播电视站(有线电视覆盖27个村,安装5600户)炮台山公园、鹤翔庄气功场、上前海塘公园、黄华村老人活动中心、上岩前老年乐园,黄华堡村望耳乐园,其它各村均有老年活动场所。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镇上有卫生院一所,设有防保站,各村设卫生室,全镇自来水覆盖率为100%。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居民的收入稳步增长,全镇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活消费达到小康水平,居民的住房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木石结构的老房子基本成空房,代之以混凝土结构的高层楼房,室内装璜日趋豪华,人均住房达36平方米。电视机、录放像机、组合音响、家用电脑、洗衣机、电冰箱、空调器、淋浴热水器、脱排油烟机、现代通讯设备、摩托车进入千家万户,相当部分的居民拥有轿车。
勤劳智慧的黄华人民,永不满足于现在取得的成绩,他们在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勇敢拼搏,开拓创新,充分利用本镇的地理优势,一定能把黄华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港口集镇。
“旅游出行”,© 2006-2017 52Maps.com,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