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出行 [中国各省] [世界各国] [公交线路] [5A景区] [5A酒店]
举报 收藏
 旅游出行 >>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卫星地图   

加载中,如果长时间无法显示,请点击这里重新加载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卫星地图 (景点)


 陵园坐落于广州市水荫路113号,先烈路的北面,总占地面积6.2万平方米。陵园是为纪念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日战役中阵亡将士,于1933年由华侨捐资建成的。整座陵园建筑规模宏伟,布置严谨,造型庄重典雅,南北走向的墓道形成一条十分明显的中轴线,主体建筑均用花岗岩石砌成,是一座富有古罗马建筑风格的陵园。

  陵园作为中国近代史人民斗争业绩的见证,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向广大青少年学生和国内游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

  陵园主要建筑有:凯旋门、战士墓、抗日亭、英名碑、先烈纪念馆、将士墓、将军墓和先烈纪念碑等处烈士纪念建筑物,以及浮雕墙,航空纪念碑等景观。

  陵园有一座花岗岩砌成的仿罗马纪功式建筑凯旋门。门楼建于1932年,位于沙河顶、先烈路和水荫路的交会处,高13.4米,宽 11米,占地面积 40.7平方米。门额正面镌刻着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题的“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背面镌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宋子文题写“碧血丹心”。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接着 1932年1月 28日日寇又悍然出兵进犯上海闸北。当时驻防淞沪地区的国民党爱国将领,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率全军将士奋战抗击敌人,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淞沪抗战”。随后张治中部第五军也参加了作战,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十九路军将士英勇抗击敌人侵略,苦战33天,激战100多次,迫使日军三易主帅,损兵1万多。但最后由于寡不敌众,十九路军退守第二道防线。5月5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悲壮激烈的淞沪抗战结束。

  十九路军淞沪抗战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项伟大壮举,它延缓了日本企图侵占中国的步伐,激发了全国军民卫国御敌的斗志,开创了中国军队局部抗日的新局面,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纪念战斗中牺牲的烈士,表彰十九路军将士的卫国抗敌之举,特建立起这座烈士陵园。

  浮雕墙位于陵园的西边、战士墓的北侧,由浮雕墙和浮雕墙广场组成,占地1250平方米,全部由花岗石制成,于1998年元旦竣工。这组浮雕由闸北巷战、争夺战、敢死队、大刀队、阵地战、支援前线等几个战斗场面组成,还突出了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这两位抗战风云人物的形象。浮雕墙长46米,高4.6米,其浮雕残缺的墙体象征当时祖国山河破碎,整体红墙则寓意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战士墓建于1932年,墓区位于陵园的西边,全称为“十九路军淞沪抗日战士坟墓”。墓区由主墓碑和墓组成,占地1187平方米。坟墓由 190座墓依次排列建造,象征性的水泥棺比将士墓略小。主墓碑位干西边,碑上由李济深题词:“十九路军淞沪抗日战士坟墓”。

   “广东航空纪念碑”是为纪念我国航空事业先驱和在东征、北战、抗日战争中阵亡的空军将士们而建造的。1987年,广州市政府决定将这座碑移建在陵园内,次年3月纪念碑落成。碑石下面刻有孙中山先生题写的“航空救国”4个字,碑志上面刻有冯如等266名殉国殉职的航空英烈的名字。

  抗日亭位于陵园中轴线的最南端,为一花岗岩砌成的方亭。“抗日亭”三个苍劲大字是当时淞沪紧备司令戴戟将军题写。碑亭建于1932年,面积为120平方米。

  陵园的中轴线长近300米.宽14米。由抗日亭沿中轴线向北走,可见到中轴线中部有座题名碑。碑体为方柱体花岗岩石碑,四周铭刻着1983位先烈的英名。英名碑全称叫“抗日阵亡烈士题名碑”。该碑建于 1932年,高7.7米,占地91平方米。这1983位先烈是十九路军六十师、六十一师、七十八师、第一师补充团当年在淞沪抗战中阵亡的英烈。

  广州市政府为弘扬中华民族抵御外强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干1991年3月开始,用了10年时间,共投入资金4900万元,分三期工程对全园进行了整饰维修。现在,修复后的陵园更加庄严肃穆,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此于1999年4月立下维修纪念碑。

  陵园东大门广场有一座欧式风格的建筑物,这就是先烈纪念馆。该馆位于陵园的东南侧,建于1932年,占地300平方米。初期这里是用来祭拜英灵和临时休息之用。1981年收回后曾作为十九路军陈列展览馆。2002年初淞沪抗日 70周年纪念日,对先烈纪念馆进行了重新陈列,并建起了纪念广场和“文化墙”。

  现在,这座十九路军淞沪抗日纪念馆运用了现代化展示手法,增加充实了十九路军淞沪抗日的史迹陈列,使游人对先烈事迹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

  陵园内除了西侧的战士墓之外,在东侧靠北部,还有一个战士墓群和将军墓区。将士墓群与战士墓群位于东西两侧边,相互呼应,水泥棺也象征性整齐地排列着。将士墓全称为“淞沪抗日暨历役革命阵亡烈士公墓”,建于1932年,占地1875平方米。墓区北面是一座主墓碑,其他202座整齐有序地平列在墓地中,其中22座是花岗石砌筑,现保存的碑有37块。主墓碑上有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题写的“淞沪抗日暨历役革命阵亡将士公墓”;背面“十九路军抗日死难将士之碑”也是蔡延锴亲手撰写,碑文记述了十九路军将士抗日守土、浴血奋战的经过。

  将军墓位于陵园的东边,将士墓的背面,占地400平方米。这里,蒋光鼐将军和蔡廷锴将军的骨灰于1997年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迁葬于陵园。两墓碑石采用两个25吨自然花岗石凿成,碑文为“蒋光鼐之墓 和“蔡廷锴之墓”。

  陵园中轴线的最北段竖立着一座先烈纪念碑。该碑建于1932年,也是陵园中的主体和代表性建筑。

  纪念碑高 19.2米,占地 2298平方米。这座全用花岗岩砌成的仿古罗马建筑风格的圆柱体纪念碑格外宏伟壮观。纪念碑底座镌刻着“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先烈纪念降”,是李济深的题字;而下端镌刻有:“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三月十日京沪卫戍长官陈铭枢、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淞沪警备司令戴戟会同立石”。

  纪念碑上有一立体方形的花岗岩石底座,其上竖立一个威武雄壮的十九路军战士铜像。战土像高3.15米,肩托步枪,背系一顶铜鼓帽(竹帽)。在塑像前的正面台阶,则卧伏着2对铜狮,还有8个铜铸立鼎,依次排列在拱卫纪念碑的石墓栏上。

  铜像(1个)、铜狮(2只)和铜鼎(8个)原始物,在1938年广州沦陷时被日军夺去了。1991广州雕塑院尹积昌教授根据有关记载加以复制。其实,一个铜像、二只狮子、八个铜像宝鼎,这数字不是巧合,而是专门用来纪念“一 二八”淞沪抗日事件的。

  纪念碑后现建百罗马式半圆柱回廊,由12对古罗马式石柱环绕。在回廊的两边是门亭,左亭墙有1933年林森撰文并手书的《十九路军阵亡将士纪念碑》全文,右亭墙有1933年3月林森撰文并手书的《十九路军公墓纪念碑》碑文。

景区图片



旅游出行”,© 2006-2017 52Maps.com, Some Rights Reserved.